傳統上,“上了一門課”在形式上意味著每周在固定時間固定地點相遇2~3個小時,持續12~18周。但疫情中的全國在線教學實踐打破常規,重新定義了“上了一門課”。7月19日,2020 CCF未來計算機教育峰會(FCES 2020)分論壇“重新定義什么叫'上了一門課'”邀請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教授馬少平,桂林電子科技大學教授文益民,浙江大學計算機學院教師翁愷,煙臺大學計算機與控制工程學院副教授賀利堅,北京大學瑞聲慕課講席教授李曉明等5位嘉賓就此話題進行了分享。
講,還是不講?在兩極中尋找落點
疫情期間的線上教學模式存在兩種極端情況。一種是按課表上課,全程視頻上課,不得遲到早退;另一種是按課表時間開始上課,無視頻,不“講”課。
浙江大學計算機學院教師 翁愷
浙江大學在今年的春季學期,所有課程都采用了直播授課的形式,也就是第一種極端模式。翁愷表示,做出這個決定有很多考量,主要原因有四點:一是從學生的角度看,錄播形式的慕課要求學生具有自主把控學習節奏和路徑的能力,更適合學習習慣比較好的學生,而不適合所有的學生。二是從老師的角度看,有開慕課經驗的老師數量有限,而直播課的技術要求比較低,培訓所有老師通過直播授課相對比較容易。三是直播具有上課的儀式感。浙大將獨有的上、下課鈴聲嵌入線上教學中,也是為了增強學生上課的儀式感。四是學生對錄播和直播的期望值不同。學生對直播授課質量的期望值較低,可以理解直播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沒有預料到的問題;而對錄播課的授課質量期待很高,無疑會給老師們帶來很大壓力。
北京大學瑞聲慕課講席教授 李曉明
李曉明則嘗試用第二種極端模式進行教學,以一周時間為基準,課前發放學習指南和材料,學生自主學習;課表時間,師生通過微信群進行討論;課后,再完成并上交作業。在李曉明的課堂上,學習內容一點都沒打折扣,與學生的互動也更多。
“線上課堂留下來的痕跡很有意思”,李曉明表示,“當然,這種教學方法未必適合別的課。”通過實踐發現,在兩種極端線上教學模式之間展開了一個空間,老師們可以根據情況選擇合適的“落腳點”。
線上,還是線下?需把握各自優勢
實體課堂與網絡課堂的利弊探討,是在線教學永恒的話題。疫情期間,更引發老師們的思考。
翁愷表示,相比于線下課程,在線課程有兩個重要的優勢:一是學生能掌握自主的學習節奏。可以隨時地進行倍速播放、暫停和回放。二是在線作業非常有效。此前,老師們第一星期布置作業,第二星期收作業批改,第三星期才能反饋給學生。而本學期的在線教育逼著老師們把所有作業都在網上進行,在線作業隨時交、隨時批,隨時看到結果,時效性遠遠高于紙質作業。
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教授 馬少平
馬少平結合本科生課程《人工智能導論》的教學實踐,探討了實體課堂與網絡課堂的利與弊。
傳統實體課堂最大的優勢在于,師生之間有面對面的交流,能通過眼神、身體語言等對教學內容進行實時反饋,此外,學生之間也可以進行課下交流。相比之下,網絡課堂雖然能通過視頻“見面”,但交流效果卻打了折扣。
而實體課堂的不足有四方面。第一,實體課堂是一次性的,在沒有錄制視頻的情況下,就不能反復聽。第二,現階段的實體課堂,普遍采用PPT+激光筆的形式,很難有效利用隨講隨寫的板書形式。盡管教室中也會同時配備黑板,但如何將PPT和黑板結合,卻是不小的難題。第三,對于上百人的大課來說,如果坐在大教室的兩邊或后排,課堂效果都受到影響。第四,大型實體課堂也很難進行隨堂測試。
相比之下,網絡課堂在以上四方面都彌補了實體課堂的不足。第一,視頻課程可以反復回顧。第二,在網課上將手寫板和PPT結合,相當于將在線“板書”與課程資料結合,學生對課程內容的印象更深,講課效果遠遠好于單純用激光筆“點一點”PPT的線下方式。當然,一堂課的內容,哪些需要事先用PPT做好,哪些需要用板書進行講解,要提前設計好。第三,網絡課堂,相當于每個人都坐在第一排,不會影響聽課效果。第四,網絡教學系統能進行實時測試。
但網絡測試也有盲點。馬少平指出,在考核方面,雖然線上教學系統能進行填空題、選擇題等實時測試,但客觀題型很難反映做題過程,對于《人工智能導論》這樣的課程,可能做題的過程比結果更重要。此外,線上考試還面臨監考難、主觀題批改不方便等現實問題。
在線教學“真香”!一旦翻過去,就再也翻不回來
秋冬學期回到校園之后,能不能恢復往常的教學?翁愷表示,到時可能老師們會懷念在線教育中學生即時、踴躍的反饋,而學生也會懷念現在學習時自主的學習節奏。他認為,雖然春夏學期老師們可能是“被迫營業”,但秋冬學期他們可能會發現在線教育“真香”。
馬少平則坦言,自己從最初的不知所措,到慢慢喜歡上線上教學。為克服在線教學交流不足的難題,馬少平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語音提問、聊天和彈幕功能,沒想到卻帶來意外的“驚喜”。他表示,“就我的課程來說,與學生交流實際上更多了”。比起在實際課堂上提問,年輕的學生們更喜歡采用線上方式和老師交流,關于上課內容的互動比起線下課堂,明顯地增多。
煙臺大學計算機與控制工程學院副教授 賀利堅
在課堂上引入信息化元素作為輔助,賀利堅可以說是“先鋒”。2011年,開始嘗試讓學生用博客交作業;2012年,啟動網絡習題課;2013年,開始將課堂錄屏上網,滿足學生回看課程的需求;2014年,將手機引入課堂;2015年,發展到線上線下混合式翻轉課堂。課前,通過SPOC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視頻,基本達到傳統課堂知識傳授的學習效果;課中,內化知識,引導學生用知識解決問題;課后,增加實踐及成果展示環節。
“一旦翻過去,就再也翻不回來”,賀利堅表示。通過將線上元素引入課堂,“上課”的涵義也在悄悄發生變化。翻轉課堂的核心是學生的自主學習,老師在課堂上,由單純傳授知識的角色,變成組織、幫助、激勵學生學習的角色,這是未來教學的一種趨勢,是以學生為中心的具體體現。
疫情期間,這種線上線下混合式翻轉課堂變成了完全的在線翻轉課堂。賀利堅依然讓學生分組展開學習,不同的是,此時的小組活動不是在教室,而是在線上QQ群里進行。賀利堅讓每個小組都把他“拉”進群里,再分別進行巡視、指導。實踐證明,完全線上的翻轉課堂仍然效果顯著。他表示,“如果要上好一門課,關鍵不是在哪里開展學習,而是針對確定的教學目標,通過教學設計,結合實際條件、學情狀況,匹配教學內容和手段達到目標”。
什么叫“上了一門課”:核心永遠是“人”
如何上好一門課,老師們從不同角度各抒己見。
將“價值追求”和“形式要求”統一
上一門課應該給學生和老師分別帶來哪些收獲?李曉明概括道:對學生來說,學到一定量的知識,學到一定深度,并且在學習能力等方面也有所提高;對老師來說,教研相長,一門好的課,應該給老師帶來教學和科研的全面提高。這些可謂是一門課的“價值追求”。
而如何把一門課的“價值追求”和“形式要求”相統一,則需要解答“什么樣的投入是合理的”。李曉明表示,重新定義“上了一門課”,在時間分配上來看,課內和課外的比例,將由傳統的1比1~2,逐漸演變為1比2~5。也就是說,學生有更多時間用于有指導的自主學習與思考;教師有更多時間用于教學設計,關注學生狀態,提供有針對性、普適與個別相結合的指導。
關注教學對象,因材施教
桂林電子科技大學教授 文益民
文益民通過對目前高校學生的特征總結發現,第一,不同層次高校的學生學情不同;第二,學生普遍是直覺思維、碎片化學習、注意力不集中;第三,存在上課隨意化、掛科經常化、補考普遍化的現象;第四,手機綜合癥嚴重。因此,他認為,“上好一門課,應更多關注教學對象,也就是學生。”
文益民建議,要以學生為中心全面改進現有的在線教育平臺。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,一方面提高溝通效率,讓老師跟學生能夠順暢進行情感交流,認知交流,持續激勵學生,即時評價即時鼓勵。另一方面,基于學生自身的條件為其提供個性化的學習路徑。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,同一門課可以采取不同的線上、線下比例。
關于教學效果評價,相比以課時為依據的“老師的產出”,以分數為依據的“學生的成績”等傳統課堂的評價元素,賀利堅更傾向于學生的“產出+感受”,即通過課程的學習,學生能得到預期的學習產出,并且在良好的學習感受影響下,對專業更加熱愛,在結課后也愿意在相關領域深入探究和學習。當然,由此引申出“產出”的標準如何衡量的問題,這在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體系中已經有成熟的框架,需要老師們在實踐中掌握。他期待未來會出現“以產出為導向,以學生為中心”的局面,在教學的持續改進中,讓學生的專業學習產出更有保障。
翁愷認為,本科階段所教授的所有課程,所有學生都能學會,只是每個人掌握的速度不一樣。傳統課堂缺少必要的工具,讓老師能夠根據學生的學習速度差異對其進行指導。這個工具要實現,很重要的一個前提是數據采集,因為學習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數據。傳統上,數據的采集是非常昂貴和困難的。而在線上教育中,數據采集就變得極為便利。當采集的數據形成一定規模之后,則可以將“工具”實現。由此,在未來因學習速度差異而導致的個性化學習中,學生可以自主地完成學習、評價和矯正,而這種評價和矯正是立等可得的。
師生在,課堂就在
馬少平引用清華大學校長邱勇對課堂的定義“所謂課堂者,非謂有教室之謂也,有師生之謂也”,指出構成課堂的主體是師生,“師生在,課堂就在。學生在哪里,課堂就延伸到哪里”。
由“課堂”的涵義,延伸到 “什么叫上了一門課”,馬少平認為,首先,一門課要完成教學計劃所規定的內容;其次,要定時上課,也就是傳統教學中的“固定時間”要保留;第三,在上課的過程中,有交互,有答疑,有練習,有考試。而在線教學打破常規,重新定義了“上了一門課”的最大不同在于“地點不唯一”,師生不必拘泥于傳統教學中的固定地點“教室”,從而完成一門課。
關于上課要素的變與不變,賀利堅也贊同“定時”上課,“只要有班級制,課表安排就是必要的。”此外,一方面,線上、線下的比例將發生變化,以前覺得只有線下能做的,通過疫情期間的在線教學實踐,發現線上也能解決。另一方面,傳統的“講”課會變得越來越來越廉價,教的活動變少,學的活動增多,以團隊活動的形式開展學習活動將成為上好一門課形式上的趨勢。
賀利堅表示,“讓一門課發生變化,關鍵是人,不是時間,也不是空間”。
本文根據CCF未來計算機教育峰會( FCES 2020)分論壇“重新定義什么叫'上了一門課'”的報告整理,整理:項陽、鄭藝龍
投稿、轉載或合作,請聯系:eduinfo@cernet.com
相關內容:
>>教育不是灌輸,而是點燃:在線教育如何激發學生內生動力?
>>聚焦后疫情時代的在線教育:2020CCF FCES線上線下融合舉行
>>武永衛:在線教育下一步需要聚焦交互問題的解決
>>在線教育,計算機技術可以解決的六個問題
特別聲明: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/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,本站轉載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,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。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,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系。